人员甄别栏目合作狐说西游分数引擎网站地图
首页>好家长>志愿填报有哪些常见误区?

志愿填报有哪些常见误区?

2020-07-22 15:34:20作者/来源:知乎

今年的高考推迟一个月,去年这个时候已经是填报完等录取的时间了,加上北京山东等省份第一年新高考,新年高考志愿填报规则非常不一样。

与此同时,这次疫情改变了经济的格局,这也可能会影响到专业的选择,每个学校的招生方式和开学状态也有有影响。


一些报考志愿常见的误区 


误区 1:认为平行志愿可以多次投档、没有先后顺序


对策:把平行志愿政策研究透


解析:平行志愿的特点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多次检索、一次投档」。平行志愿的 6 所高校在投档中只作为一个志愿,只享受一次投档机会,一旦考生被投档,即使被退档,也不能再投到本轮投档的其他高校。


平行志愿填报高校也有先后顺序,并且平行志愿的投档是在分数优先的前提下遵循志愿顺序进行的,投档时,电脑从考生第一志愿高校开始检索,如果考生第一志愿高校报「低」了,即便后面还报了与自己分数相当的「高」校,则也只能「优先」被第一志愿的「低」校录取了。



误区 2: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对策: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解析: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


高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有关省(区、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课程)的要求,经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由此可见招生简章里面的信息介绍很关键,不可轻易忽视。



误区 3: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对策: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都要拉开梯度


解析:志愿梯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院校志愿梯度,二是专业志愿梯度。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就全国来讲基本分两种情况:


实行平行志愿的地区: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在考虑梯度问题时,建议考生对照往年的分数,平行志愿的最后一个学校要填一个保险系数高的。


实行非平行志愿地区:把握两个方面:首先,第一志愿最关键;其次,后续志愿基本上应该考虑往年一般报考人数不满并且曾经招过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



误区 4:全部填报热门专业


对策:「冷热」专业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解析:在填报志愿时,建议考生和家长客观对待冷门和热门专业,科学、理性选择专业志愿,千万不要跟风选择、随波逐流。


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考生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


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 5:只凭专业名称来选择


对策: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如课程设计、就业去向等


解析: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


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误区 6:不服从专业调剂


对策: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应该统筹考虑


解析: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


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


你被调剂到的专业极有可能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一般是比较冷门的专业。


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误区 7: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对策:警惕「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解析:平行志愿填报虽然减少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同样存在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虽然教育考试部门从减少投档而被退档的矛盾出发把投档比例定位 105%,但是仍有 5% 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即便是 A 志愿退档,也将直接进入征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填报最大的风险。


被退档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志愿不服从调剂。


当然,如果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么,只要分数达到投档线,志愿服从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生将大大减少。


②定位不准确的风险。


③志愿没有梯度的风险。

 

   

 选学校的建议 


1、综合性院校优于专业性院校(农林、师范、外语……)


专业性院校内部环境相对封闭,资源单一,就业面狭窄。假设你去了一所师范大学,你身边的大部分同学以后都会当老师。如果哪一天你厌倦了三点一线的生活,想冲出体制追寻自己的创业梦。你在校园里积累的人脉十分匮乏,除非和同事合伙开一家补习社恰烂钱。


而选择综合性大学,你可以旁听其他学院的专家讲座,结识不同专业的同学,这能开拓你的视野,对人生有更高一层的认知。以后转行、抱团的空间也更大。


2、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优于二三线城市


首先一线城市的生活质量更高(当然和花销是成正比的)。


就以上海来说,有迪士尼乐园、十里洋场;举办过 NBA 季前赛、久石让音乐会、莫奈画展……大学四年都不一定能完全体会魔都的魅力。


如果你去了某个欠发达省份(不开地图炮,只是打个比方)。大型商场屈指可数,看电影是周末为数不多的消遣方式;


然而这个城市连地铁都没有,学校又在郊区,去电影院还得走 3km 去校外挤公交;春节放假了,回趟家要水陆空三种交通方式联运;想看体育赛事?却连 CBA 球队都没有;想听演奏会,只能等每年的迎新晚会……


当然,我这么说确实夸大其词了。如果你想大学四年过得精彩,那别犹豫,往一线城市跑吧。


你可能会说:条件艰苦一点无所谓,熬一熬四年就过去了。但视野、眼界影响的却是你往后的人生。在一线城市,你有更大机会遇到家庭条件好、素质高的同学(富二代、官二代会跑去偏远地区读书吗)。结识优秀的灵魂,会让你的人生有质的变化。


而北上广深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它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前提是你足够优秀)。如果你想读政法,那么去政治中心北京,国家部委里大部分都是帝都高校出身的;如果你想投身资本洪流,那么去经济中心上海,陆家嘴金融机构不会去西北校招的;如果你当码农,那就去高新技术中心深圳,除了行业龙头华为、腾讯,还有数不胜数的IT公司……


而在小城市,叫得出名字的大企业寥寥无几,经济体量小、招聘量少,就连找份像样一点的实习都不容易。不仅如此,一线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在重要领域走在全国前头,能更快地做出适应时代的改变,创业的成功性也更高。相对而言,二三线城市基建差,资金投入少,人才虹吸能力弱,发展潜力逊色不少。


典型的例子就是武汉(没有黑的意思,我在武汉生活过很久,很留恋这座城市)。虽坐拥上百万大学生,但因为地理位置、行业传统、薪资(这个才是关键……)等原因,毕业生留汉率很低。像武大、华科等高材生不断外流到一线城市,以致于武汉被称为「创业盐碱地」。


除此以外,一线城市在医疗、教育等方面也有巨大优势,更利于培养下一代。不过对于你们来说,成家立业是 10 年以后的事了,现在考虑为时尚早,我就一笔带过了。


3、选择家乡当地的院校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条完全是我个人见解,估计在知乎是首创了。如果你的分数比较尴尬,去大城市的话只能读民办二三本(比如: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而家里不太承担得起每年三万多的学费,那可以考虑家乡当地的公办二三本院校。当然,你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毕业后放弃去大城市追梦(其实也是挣扎罢了),留在家乡过小日子。


如果你家庭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背景不是特别强,在小城市过安逸生活,会比去北上广深当「凤凰男」、「孔雀女」更香。(这是我海漂+沪漂几年后的佛系想法,积极上进者请无视)。


公办院校在当地有影响力,而且一般会和本地企业合作,提供工作机会;再加上父母在家乡打拼半辈子,肯定会积累有人脉关系,毕业后找一份月薪7k,朝九晚六不用加班的工作还是挺容易的。


而且小城市消费水平低,生活压力小。你想想北上深的房价,大厂的 996、007,再想想每天早早下班和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的画面,幸福感是不是油然而生?把省下来的血汗钱拿去旅游、购物,总比供楼要舒服吧?


然而这个选择的机会成本也很高。这种院校的辐射范围很小,出了省外几乎没有认可度,你的就业竞争力会大打折扣。


4、如果本科毕业后想出国深造,优先选择 985、211 院校


留学申请的本质和招工作相似,你的雇主(学校)也希望自己的员工(学生)是名校出身。最直观的判断标准,一是 QS,THE,US NEWS 等权威大学排行榜,二就是看你的学校是不是 985、211。所以如果你想留学的话,985、211 会是很大的加分项。


除了一些常见误区,各学校情况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

[编辑:曹艳平    审核:刘曼]
推荐


扫此码可在移动端打开本页